卢德传
卢德传引言
卢德传是记述卢德生平事迹的一篇小传;然而所记的并不是她一生生平的事迹,却只是她生平事迹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一段,这一段却足以代表她的一生和她一生的价值。
(一)内容与分析
卢德传可视为一篇牧歌,亦可视为一篇戏剧:是牧歌,因为所描写的是农村田园的生活;是戏剧,因为状情述景异常生动活泼,甚多曲折变化。全书叙事不到四分 之一,其余概为对答。
通常分为四章,可视为四幕剧,今大约分析如下:
第一章
同婆母归故乡 摩阿布女郎卢德嫁给了一个由白冷逃荒而来,住在本乡的希伯来人为妻。婚后不久,夫即死去,没有儿子。当她婆母在夫死子亡后,要独自返家时,她不愿离弃婆母,坚持着要与她同返白冷;两人遂在初收时节到了白冷。
第二章
往田野间去拾麦穗 卢德为赡养她的婆母,就出外工作,在收割的人的后面拾取麦穗;因她温柔勤劳,取得了一富贵亲族波哈次的欢心。
第三章
夜访农场 婆婆有心要波哈次娶她,就劝她去夜访波哈次,乘机向他提婚,劝他履行亲族的义务。
第四章
卢德与波哈次终成夫妇 波哈次立即答应了她的请求,并向她说明,尚有一较近的亲族在,如他不愿意,自己就娶她。那较近的亲族不愿娶卢德,波哈次就娶她为妻。两人同居后,生了曷贝得,即达味的祖父。
(二)目的与在正经中的位置
学者对于卢德传成书的目的,意见颇不一致:有人以为是说明达味前代的家世;有人以为是督促人善尽兄弟间立嗣的义务;也有人以为是告戒世人,维持家庭应有的美德。这三种目的可互相并存,但依我们看来,作者还有一个更高的目的,那便是愿以卢德传来证明救恩是普遍的。任何人只要诚心归向仁慈的天主,便可满渥天主的祝福,获得信仰与救援,在耶稣基督的祖先中,有辣哈布妓女和外方人卢德。
卢德传因先为民长纪的一篇附录,故此同民长纪一样,录为正经。
在今日玛索辣原文正经书目中,卢德传在第三部“杂集”(Ketubim即Hagiographa)内;在五卷经(Megilloth即Volumen)中,居第二位,介于雅歌与哀歌之间。原先卢德传常附在民长纪后,有敖黎革讷和圣热罗尼莫,以及其他古代学者的遗著为证。直至中世纪,犹太经师为了礼仪的缘故,才将卢德传民长纪分离,别为一卷,列入“杂集部”,划归五卷经,以便在五旬节内,收割完毕,当众朗读,作为谢恩的经文。参见雅歌引言一及肋23:15-22。卢德传按内容应列于民长纪与撒慕尔纪间,因其上继民长纪(卢1:1)下起达味王朝(撒上16撒下2-8)。在希腊、拉丁以及其他古译本中,卢德传常是在民长纪后。
(三)作者与年代
卢德传的作者究竟是谁,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有人以为卢德传原先既属民长纪,为民长纪的一篇附录,就应是撒慕尔所作的,塔尔慕得有这样的传说。许多学者随圣仪西多禄(S.Isidorus Hispalesig)的主张,也以为如此。但撒慕尔究竟是不是民长纪的作者至今尚是一问题。
没有决定作者以前,也不能决定年代。但决定它的年代,却比较容易,因为究有书在,可供考证。由书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想成书的年代,不能在民长期(卢1:1;4:7),却也没有理由,如近代许多学者,将它移至充军期(公元前六世纪),或甚而充军期以后。本书出世的时期,依内容应在达味登位以后(卢4:17)撒落满以前。否则就不明白作者何以在帕勒兹世代的家谱内,只数到达味,而不附上撒落满或其他达味家族内的后代君王。
就所用的字句和文句的固有特殊结构而言,也足证它是君主政体初期的著作。如谓其中含有阿辣美语的成分,这不是足为晚期的证据,因为在梅瑟五书内,每部书都有几句阿辣美语。尤可注意的,是本书所用的字句,有许多与民长纪和撒慕尔纪所用的相类似,如1:1之于撒上1:1;1:15之于撒上26:19民11:24;1:16,17之于撒上3:17撒下3:9,35;2:1之于撒上9:1;2:3,4之于撒上6:9民6:12;3:16之于民18:8;4:4之于撒上9:15;20:2;22:8;4:15之于撒上1:8等等。这虽不足证明其年代与民长纪撒慕尔纪同时,但至少使后世的学者不便轻易将它的年代估得过晚。
(四)结论
卢德传虽仅仅只有四章,却给与我们许多处世齐家的教训。作者以简短的文笔,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模范的家庭,使世人有所取法。
人人不能否认,社会的基础,人生在世的乐园,是一个良好的家庭。家庭的良好,不在于有钱财,有享受;而在于彼此能互相了解、礼让、牺牲。要想家庭内的人彼此能互相了解、礼让、牺牲,必须家庭内每个人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因为这些家庭的美德,只能出于宗教信仰,也只能在宗教的信仰内滋长、发育、扩大。无信仰的,应如卢德去努力追求信仰;有信仰的,应如纳曷米和波哈次将自己的信仰,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信仰成为自己生活的原动力。这样,家庭自然和谐,生活自然安定满足。
最后我们略提几句,卢德传在文学的价值。若说文学是真情的流露,在于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样这篇卢德传可说是极尽文学的能事,登峰造极的作品。写情,字字真切;写景,生动逼人,使人读来,如静坐观剧。举世闻名的德国诗人歌德,在他的东西诗集(West-Oestlicher Diwan)内评论卢德传说:“在传留给我们的史诗和牧歌中,卢德传可视为一篇极可爱的短篇著作。”
卢德传
第一章
章旨 1-6纳曷米一家逃难到摩阿布;7-13纳曷米回家并劝两个儿媳各回娘家。14-22曷尔帕别离婆母,卢德传却随婆母到了白冷。
1当民长执政时,国内发生了饥荒。有一个人,带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从犹大白冷到摩阿布乡间去旅居。2这人名叫厄里默肋客,他的妻子名叫纳曷米,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名叫马赫隆,一个名叫基肋雍,都是犹大白冷厄弗辣塔人。他们到了摩阿布乡间,就寄居在那里。①3后来纳曷米的丈夫厄里默肋客死了,留下她和她的两个儿子。4他们都娶了摩阿布的女子为妻,一个名叫曷而帕,一个名叫卢德。他们在那里大约住了十年。5她的两个儿子玛赫隆和基肋雍后来也相继去世,那妇人就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丈夫所弃舍了。6她与她的两个儿媳从摩阿布乡间起程归家,因为她在摩阿布乡间听说天主垂顾了他的百姓,赐给了他们食粮。②
7于是她和她的两个儿媳,离开寄居的地方,取道回犹大故乡去。8纳曷米对她的两个儿媳说:“你们去吧!各自回自己的娘家去吧!愿上主待你们仁慈,如同你们待了死者和我一样。9愿上主使你们在你们新夫的家里,各得安居。”于是她就吻了她们;她们便放声大哭,10向她说:“我们情愿同你回到你的民族中去。”11纳曷米答说:12“我的女儿们啊,你们回去吧!你们走吧!我老了,再不能嫁人;如说我尚有希望,今夜竟嫁人,也怀妊生子,13你们又岂能等待他们长大,持身守节不嫁人吗?我的女儿们啊!不要这样!有了你们我反更苦了,因为上主伸手与我作对。”③
14她们于是又放声大哭。曷尔帕吻了自己的婆婆,便回去了;卢德却仍依恋着她,不忍离去。15纳曷米向她说:“看!你的妯娌已回到她民族和她神祇那里去了,你也跟你妯娌回去吧!”16卢德答说:“你别逼我离开你,不跟你回去。你到那里去,我也到那里去;你住在那里,我也住在那里;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天主,就是我的天主;17你死在那里,我也死在那里,埋在那里;若不是死使我与你分离,愿上主如此对付我,更可加重。”18纳曷米见她执意要与自己同去,就再不劝阻她了。④19她们二人同行来到了白冷。她们一到了白冷,全城的人都为她们所惊动。妇女们惊问说:“这是纳曷米么?”20她向她们说:“你们不要叫我纳曷米,你们应叫我玛辣,因为全能者待我好苦!21我去时圆满,如今上主使我空空回来。上主既责罚我,全能者既然使我遭难,你们为什么还要叫我纳曷米呢?”22纳曷米同她的儿媳摩阿布女子卢德回来了,她由摩阿布乡间回来了。正在开始收大麦的时候,她们到了白冷。⑤
①1-2在谁为民长时有了这次饥荒,史无明文,故不敢确定。依理推论,波哈次既是撒耳孟的儿子,撒耳孟又是辣哈布的丈夫(吗1:5苏2:3;6:22),波哈次至达味又只隔了三代,故此时期不得过早,亦不得过晚,大抵是在民长时期之中叶。犹大白冷乃吾主降生之地,冠以犹大,以别于则步隆地内之白冷(创35:19苏19:15民12:8)。摩阿布在若尔当河东(创19:37户31:13,20申2:9)。看来是特别肥沃的一个地方。参见依16耶38。厄弗辣塔乃白冷之旧名,因与厄弗辣因一名易相混乱,故后改称白冷。
②3-6依法律希伯来人不能与异族人结婚(出34:11,16申7:3)。“卢德”一名,有“伴侣”的意义,她是玛赫隆的妻子(4:10)。纳曷米夫死子亡,只身无靠,久居在外,不能不思恋故乡;故在她得知上主垂顾自己的民族以后,就立即上道,速归故乡。
③7-13这一段写得何其生动感人,真切可爱。“自己的娘家”,不说父家,是因为东方妇女与男人分开居住,女儿常与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参见撒下13注二。“纳曷米答说……莫非我……”纳曷米的心意,总在打算不要亏负她的两位年青媳妇的韶华,以为她们不愿离开自己,是希望日后能得到她们自己亡夫的一个兄弟为丈夫。卢德全篇的中心思想,在此已点破(创33:8申25:5,10)。“我的女儿们啊……有了你们……”意谓:女儿们!不要与我在一起,上主既与我们作对,你们决没好日期可过。我实在迫于不得已与你们分离,我的苦楚远在你们的苦楚以上,你们的前途尚有希望,我却已是个绝望的人。你们如跟我去,反更苦了我这绝望的人。
④14-18七十贤士本,在“曷尔帕吻了自己的婆婆”一句后,增:“便回自己的家乡去了。”“……她的神祇……”指摩阿布民族所敬的神——革摩市。纳曷米此处是依照当时一般民族的思想说话,以为宗教随人地而异(撒上16:19)。卢德的答词,何其慷慨激昂。她因与伊撒尔人同居,认识了伊撒尔的天主,就不顾一切,投奔到他的翼下(2:12)。怕她的婆母不信,就呼上主作证。“愿上主如此对付我,更可加重”,意谓:如我心不诚,不践所许,愿万能永在上主,如此罚我,“更可加重”。这与“上主永在”一句,同时伊民发誓时,所用的庄严誓词。
⑤19-22妇女们惊问说:“这是纳曷米么?”纳曷米久居在外,经历多少忧患,昔日认识她的妇女们,一见她的容貌大为改变,就不胜惊讶,问她是不是纳曷米。“纳曷米”意谓甘甜可爱;“玛辣”意为酸苦无福。“……待我好苦,”我去时,夫在子存,如今单身归来,前途渺茫,身畔虽有一年青儿媳,是我的安慰,却也是我的苦楚。“正在开始收大麦的时候,”即四月之间,逾越节前后。参见撒下21:9出9:31,32肋23:10-14。天主上智使她们这时到了白冷,藉着田园的生活,完成了卢德的婚事。22节引起下章内所述的事——收麦。
第二章
章旨 1-7卢德往波哈次的田里去拾取麦穗;8-14波哈次百般善待她。15-23收割完毕,再回来与婆母住在一起。
1纳曷米的丈夫厄里默肋客家族中,有一个名叫波哈次的,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2摩阿布女子卢德对纳曷米说:“我愿到田地去拾麦穗,我在谁眼中得宠,就在他后面拾取麦穗。”纳曷米答应她说:“我女,你去吧!”3她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后面拾取麦穗。不意,她去拾取麦穗的田,正是厄里摩肋客族中人波哈次的田。4当时波哈次正从白冷来,向收割的人说:“上主与你们同在!”他们答应他说:“愿上主祝福你!”5波哈次问监督收割的仆人说:“那是谁家的女子?”6监督收割的仆人答说:“是那有摩阿布乡间与纳曷米归来的摩阿布女子。7她事先请求说过:让我在收割的人后面拾取麦穗。她来到这里,从早晨直到现在,常在这里没有回家片刻。”①
8波哈次向卢德说:“我女!你听我的话,你不要到别人的田里去拾取,也不要离开这里,要常同我们的使女在一起。9你看仆人们在那里收割,你就跟他们去,我已吩咐了收割的人,不要难为你,你渴了,可到水罐那里去喝仆人打来的水。”10卢德就俯首至第,叩拜他说:“我何故竟蒙你如此垂青,眷顾我这外方的女子?”11波哈次答应她说:“自你丈夫死后,你对你婆母所做的,并你如何离开了你的父母和家乡,来到这素不相识的民族中,人家都一一告诉了我。12愿上主报答你的功绩,愿你跑来投奔他翼下的上主,伊撒尔的天主,所赐与你的报答是丰满的!”13卢德答说:“我主!我虽不是你婢女中的一个,竟在你眼里得宠,你安慰我,对你的婢女竟说出这样动心的话!”14她就坐在收割的人旁。波哈次递给她烘焙的麦穗。她吃了,也吃饱了,还有剩下的。②
15她起来再拾取麦穗。波哈次吩咐他的仆人说:“即便她在麦捆中拾取,你们也不要羞辱她;16并且要从麦捆中,为她抽出些来,留在地上让她拾取,不要叱责她。”17她在田间拾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的打了约有一“厄法”的大麦。18她背着回城里去了。叫她的婆母看她的收获;又将吃饭后剩下的东西,拿出来给了她。19她的婆母问她说:“你今天在哪里拾麦穗,在哪里作工?愿那体恤你的人得福!”她就告诉她婆母,自己在谁那里工作,并且说:“我今天在他那里工作的人,名叫波哈次。”20纳曷米对她的儿媳说:“愿这人蒙受上主的祝福,因为他没有忘却自己对生者死者所应有的慈爱。”纳曷米又向她说:“他是我们本族中的人,且是我们亲支中的一个。”21摩阿布的女子卢德接着说:“他对我说了:你常同我的仆人在一起,直到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22纳曷米向自己的儿媳卢德说:“我女,你更好跟着他的使女去吧!免得在别人的田里遭受难为。”23卢德就紧随着波哈次的使女拾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小麦,然后仍旧回来,与自己的婆母住在一起。③
①1-7“我愿到田野去拾麦穗……”卢德一到白冷,就设法解决她与婆母的生活问题,不辞勤劳,不耻贱役。穷人到人家的田里去拾麦穗,原是他们的权利,在法律上明文规定要伊撒尔的地主,优待当地的穷人和外方人。参见肋19:9;23:22;申21:19,21。不过得多得少,就要看地主和收割的人的慷慨大方了。(参见10节。)上主的手引她到了一人的田里,在那里她不但得了意外的收获,还找到了自己安身的地方。“上主与你们同在,”“愿上主祝福你,”这两句话是宗教的问候祝福语,另外在收割时,如彼此见面,就应当如此祝福(咏29:7,8)。圣教会日后在自己的礼仪内,也借用了这两句话。“没有回家片刻”一句,原文意义不明,各译文也不一致。希腊译本作:“没有休息片刻”。有些学者译作:“只限制坐在凉棚旁休息片刻。”
②8-14波哈次如此好待卢德,卢德受宠若惊,就倒身下拜。此为东方人习行的礼节(创18:2-4;33:6撒上25:23,41)。波哈次大抵从监督收割人的口里(6,7两节),得知了卢德对她的婆母所行的事。“素不相识……”,原文作:“昨天前天还不相识……。”“翼下”是诗人爱用的词句(参见咏19:8;36:8;57:2;63:8;91:4),以飞禽翼护幼雏的情状,来象征天主的护佑(申32:11玛23:37)。“烘焙的麦穗”,至今尚是巴力斯坦一带农夫中意的食品(肋2:14)。“还有剩下的”,是她故意留下以享婆母的(18节)。
③“……将所拾的打了”,以便携带。一“厄法”约合我国三斗余。(参见肋14章七注。)这样的收获,是卢德勤劳的结果,也是波哈次乐善好施的赐与。纳曷米见了她的收获,就不胜惊讶,问他在谁家田里工作,愿那厚待她的人受上主的祝福,“因为他没有……”。纳曷米一听见波哈次,就说:“这人是我们的亲族”;立即想到他对于自己的义务,愿利用这良好的时机,来完全她对卢德所怀的心愿,所以对她说:“我女!你更好跟着他的使女出去吧!……”收割大麦后,三星期内就开始收割小麦。本章末节又如上章节,引起下章所述之事——打麦。
第三章
章旨 1-6纳曷米计划成全卢德与波哈次的婚事;7-13卢德夜访波哈次;14-18卢德回家报告婆母。
1她的婆母纳曷米向她说:“我女!我不愿为你找个地方,使你安身吗?2如今你同他的使女常在一起的波哈次,不是我们的亲族吗?看啊!他今夜要在场上簸大麦,3你去沐浴,抹油,披上你的外衣,下到场上去,唯不要使人认出你来,直待他吃喝完了。4到了他睡觉的时候,你须认清他睡觉的地方;然后就去掀开他脚上的外衣,卧在那里,他会告诉你,你所应作的事。”5卢德回答她说:“你所嘱咐我的,我必依照遵行。”6她便下到打禾场上,作了她婆母所吩咐她的事。①
7波哈次吃了,喝了,心中舒畅,就走到麦堆旁睡下了。卢德暗暗地去掀开了他脚上的外衣倒卧在那里。8正在半夜,那人遂被惊起,往前屈身一看,见一个女人睡在他的脚旁,9便问说:“你是谁?”她答说:“我是你的婢女卢德,你伸开你的衣襟,覆在你婢女身上吧!因为你是我的亲族。”10波哈次说:“我女!你是上主所祝福的!你所施的仁恩,后者实胜于前者,以致于贫富的少年,你都没有跟随。11我女!如今你不用害怕,凡你向我所说的,我都愿为你做到,因为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一位贤德的妇女。12固然,我是你的亲族,然而还有一位,比我更近,13今夜你睡在这里,明早如他愿意,尽亲族的本分赎你,那很好!如果他不愿意,我便赎你,上主永在!你仅管安心睡到天明”。②
14她就在他的脚旁睡到天明。在人能彼此辨识以前,她就起来了。波哈次说:“不要叫人知道有妇人到场上来了;”15他又接着说:“伸开你所披的外衣,双手拿住!”她就拿着,波哈次量了六斗大麦给她,放在她肩上,她背着回到城里去了。16她到了她婆母那里婆母就问说:“我女!事情怎样?”卢德就向她述说那人对她所作的一切;17并说:“他还给了我这六斗大麦,因为他向我说:你不要空手回去见你的婆母。”18纳曷米说:“我女!你等着吧!直到你知道这事究有什么结果,因为这人除非今日把这事办成,是不会安心的。”③
①1-6“找个地方,使你安息吗?”纳曷米到此说出了她对媳妇久怀的心愿。婚姻的目的,原是使人心有所寄托。“今夜……”犹大山地一带,入晚由海面吹来海风,农人用此海风簸麦。纳曷米给卢德出的主意,实在有点特别,然而也有她的理由:
纳曷米以波哈次为自己最近的亲族,依当时风俗娶卢德,给死者立嗣;
纳曷米看来是一位敬畏天主的妇女,她出的主意,外面虽奇特,内中却没有什么相反天主的法律,或使波哈次违犯正义的事;
她与卢德同居十余年;知道她的本性,并由卢德和别人的口中,知道波哈次的为人,所以就坦白地给卢德出了这样奇特的主意。“外衣”,入夜可以用来遮身(出2:25,26)。“掀开他脚上的外衣……”巴力斯坦一带,至今犹然,如场上存有要簸的庄稼,地主就睡在场上,以防盗窃。用具很简单,和衣就地而卧,再用大衣将自己的脚部盖住,以免夜露。
②7-13“你伸开你的衣襟……”,衣襟原文作“羽翼”。卢德用这句话,委婉地向波哈次提出来求婚的事(则16:8)。卢德既知亲支对自己的义务,又知波哈次十分喜爱她,就毫不犹豫地说明了她的来意。前数节描写卢德的为人,这几节状述波哈次的品性。波哈次见她如此忠良,不求自己的幸福,只求承行上主的圣意;夫在,对夫矢忠,夫死,为他求婚立嗣,所以说她所施的恩惠,后者(给死者生子立嗣4:14,15)关于前者(对于死者和婆婆的孝爱1:8;2:11),称她为贤德的妇女,对她更敬爱不已。她既向他老实说明了自己的心愿,波哈次又何能辜负她的一片至诚,所以就在更近的亲族不愿赎她的条件下,慨然应允了她的要求。“你仅管……”,叫她安心睡到天明,是不愿她冒深夜独自返家的危险。
③14-18“妇人”,当然是指的卢德。波哈次是一位细心的人,不能不顾及卢德和自己的名誉。另外在这光景中,他更有义务顾及卢德的身分,因为卢德是为他冒险而来。所以在黎明以前,就叫她赶快回去,怕由这次夜访生出嫌疑来。“六斗大麦,”原上作:“六大麦”,无定量名,大抵指当时普通所称的量名“色阿”(Seah),即三分之一“厄法”,约十二公升。六“色阿”大麦,约七十二公升,合我国六斗余。“她背着回到城里去了”,原文作:“他到城里去了”,指波哈次文义亦通。他把大麦放在卢德身上后,自己就上城里去了。“因为这人除非……”纳曷米真是一位富有人生经验的老太太,听了媳妇所说的话,就知事必有成,所以劝她的媳妇安心等待事情的发展。
第四章
章旨 1-12波哈次在城门旁商讨卢德的婚事。13-17波哈次娶卢德。18-22达味的祖谱。
1波哈次走上城门,坐在那里。可巧,波哈次所说的那位亲族,正从那里经过,他对他说:“某兄!请过来,坐一坐!”他就过来,坐下了。2波哈次由城内的长老中,邀请了十位,对他们说:“请你们在这里坐一坐!”他们就都坐下了。3波哈次对那亲族说:“从摩阿布地方回来的纳曷米,现今愿意卖我们兄弟厄里默肋客的一块田。4我现今当着在坐的,及民众的长老前,向你说明,请你细听:若你愿意赎,就赎;若你不愿意赎,请告诉我,叫我好知道,因为除你应赎之外,就是我了。”他答说:“我赎。”5波哈次接着说:“你从纳曷米手中买田的那一天,也应赎娶亡者的妻,即摩阿布妇女卢德,好给死者在嗣业上留名。”6那位亲族答说:“我不能为我自己赎了,免得我的产业受害,你为你自己赎我所应赎的吧!我是不能赎了。”①7从前在伊撒尔中,对于买田和交易,有这样的一个风俗:为确证何事,人就脱下自己的鞋,交给自己的近人:这在伊撒尔中,算为权利交换的凭证。8那位亲族对波哈次说:“你为你自己买吧!”他就脱下了自己的鞋。9波哈次对长老所有的民众说:“今天你们作证,我从纳曷米手中,买了属于厄里默肋客及基肋雍与玛赫隆的一切产业;10玛赫隆的妻,摩阿布妇女卢德,我也赎来作我的妻子,好给死者留名,继承他的产业,不叫死者的名字,在自己的兄弟和故乡的门户中,洇yīn没失传。今日你们在此作证!”11坐在城门旁的民众和长老都答应说:“我们作证!愿上主使者走进你家的妇女,像似那两位曾建立了伊撒尔家庭的辣黑耳和肋阿。愿上主在厄弗辣塔大显德能,使你在白冷得享盛名;12又愿上主使由这少妇给你生的子孙所形成的家庭,恰如塔玛尔给犹大所生的帕勒兹的家庭。”②
13波哈次娶了卢德,她成了他的妻子。他走近了她,上主赐她怀妊,生了一个儿子。14妇女们对纳曷米说:“愿上主受颂扬,因为他不忍使你今日缺少亲族,使在伊撒尔中有人称呼他的名字。15他是你心灵的安慰,是你老年的依靠,因为他是爱你的儿媳所生的;这样的儿媳,于你竟胜过七个儿子。”16纳曷米接过婴儿来,抱在怀里,做了他的保母。17临近的妇女给他起名说:“得了儿子;她们给他起名叫曷贝得;他就是达味的父亲依霞依的父亲。”③
18以下是帕勒兹的世代:帕勒兹生赫责龙,19赫责龙生兰,兰生哈米纳达布,20哈米纳达布生纳赫雄,纳赫雄生撒耳孟,21撒耳孟生波哈次,波哈次生曷贝得,22曷贝得生依霞依,依霞依生达味。④
①1-6“走上城门”,足见白冷城是建在一小山上(3:3,6)。昔日人民常在城门旁举行集会,处决案件(创23:10申16:18;25:7训10:15)。“十位”,为重大的事件,常应有十位人在场作证(申25:7-9撒上25:5撒下18:15)。“兄弟”,意谓亲属。“现今愿意卖……”是说纳曷米已卖了她丈夫的田,今愿亲属替她赎买,就无异再出卖自己的田地。关于伊民地产出卖的法律,参见肋25:10-28。在希伯来民族中,妇女没有继承任何产业的权利(户36:1-10),夫在归夫,夫死归子。如无子嗣,本族较近的亲属,应设法续妻,给亡者立嗣继业,免得一家之名中途灭亡。波哈次本应娶纳曷米,但纳曷米已年老(1:12),故改娶卢德。“免得我的产业受害……”,他说这话,是因为他已有妻有子,不愿再娶卢德,增加自己的负担,分享她的妻子和儿女所享的幸福和产业;而且他不愿白花钱,赎买这块终究不归自己的田,因为这块田终究归卢德由他所得的头胎男儿。这头胎男儿在法律上视为卢德前夫的儿子,应继承前夫的产业,所以他说:“我不愿意赎买了,免得我的产业受害。”
②2-12第七节是第八节的注脚。“从前”有这样的风俗,现在还存在。这句话绝不是证明卢德传出世较晚,因为同样的话亦见于申2:10民1:10。此处所述与申25:9所有相似的习俗,并非是一件事,参见咏60:10。辣黑耳同肋阿,是雅各伯——后改名伊撒尔——的两妻子。她们给雅各伯生了十二个儿子,即后来十二支派的祖先。(在法律上,凡婢女由主母的丈夫所生的儿子,亦视为主母的儿子,参见创29:16-30:14)。伊撒尔民族——家庭,完全是由这两个妇女所建立的。希伯来语“儿子”一字的语根,即来自“建造”,意谓家庭是由儿子造成的。“大显德能……”即谓赐此妇女多生子女,使你因她所生的子女而得享盛名。追念先祖(因为帕勒兹是波哈次直系的先祖),触景生情(犹大与波哈次与寡妇结婚,都是给死者立嗣,)使在场的人不能不想起昔日犹大与塔玛尔的事(创38)。
③13-17“七个儿子”,意谓许多儿子(撒上1:8)。卢德得子,使失子失慰的纳曷米有了安慰和希望。“抱在怀里……”表示她以为自己的儿子(创30:3;48:12-16户11:12):民众也公然承认他是纳曷米的儿子(17节)。“他就是达味的父亲依霞依的父亲,”作者以这一句话结束卢德的历史,说明他写卢德的目的。
④18-参见编上2:10-12玛1:3-6。赫责龙,参见创46:12户26:21;兰,参见编上2:9玛1:3;哈米纳达布与纳赫雄,刹那间出6:23户1:7;撒耳孟,参见编上2:11,51,54玛1:5;依霞依,参见撒上16:1-13。
【附注】兄弟立嗣律(Lex leviratus)
卢德传全书的中心思想与出发点,是“兄弟立嗣律”,其详情见于申25:5-10,其义务本只限于同堂嫡亲的兄弟,后推而广之,涉及本族任何较近的亲族。义务的大小与先后,由血亲之远近而定。有此义务的人,原文呼为“哥厄耳”(Goel),本书译为“亲族”或“亲友”。“哥厄耳”执行自己义务的举动,原文作“戛阿耳”(Gahal动词),即“哥厄耳”一字之语根,本书译为“赎买”(对物)或“赎娶”(对人)。
在一些情景中,如一本主涉及自己本族人的权利或义务时,圣经上常称之为“哥厄耳”。主要的情形有四:赎回本族因穷困而卖自己为奴的亲属的(肋25:47-49);替本家亲属报血仇的(户35:19-21);替本族亲属赎卖地产的(肋25:25);娶本族无子嗣而亡者的妻,给亡者立嗣的(创38:8申25:5)。卢德与波哈次所处的环境,属后二者(3:4-9;4:4-6)。按理波哈次应娶纳曷米,给厄里默肋客生子立嗣,但因纳曷米已年老,故改娶卢德。然卢德所生的儿子,却认为是纳曷米的儿子。参见卢4:14-17。
“兄弟立嗣律”的目的,是为避免一家族的灭亡,并为保持遗产分配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