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圣十字若望被人视为不可入耳的道理:
但愿我们永远倾向更困难的事,而不倾向更容易的修行。
更倾向更淡枯,而不倾向更甘甜。
不去找那给予兴味多的,而去奔向那给予趣味少的。 不
去寻觅休息,而更寻觅困难之事;
不去寻找安慰,而去找无慰;
不要更多,而是要更少的;
不去投身更高更宝贵的事实,而去走向更低更可轻蔑的东西;
不是愿意什么事件,而是要不愿意任何东西。
不期期于暂时更好的事物,而更喜欢于更坏的东西,但愿为了基督,脱然无羁,不要世间的一切所有,而落为贫乏与空无的人。
圣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的这段教导体现了基督教神秘主义中“否定之路”(Via Negativa)的精神,尤其与他在《攀登加尔默罗山》和《灵魂的黑夜》中提出的灵修思想一脉相承。这种看似“不可入耳”的道理,实则是对人性本能追求的彻底逆转,旨在引导灵魂走向与天主完全结合的境界。以下从几个角度解析其深意:
1. 对抗人性的“自然倾向”
圣十字若望直指人性对舒适、甘甜、满足的天然渴望,但指出这种倾向可能成为灵性成长的阻碍。他并非否定人性的正当需求,而是强调“为基督的缘故”(斐理伯书3:7-8)主动选择困难、枯淡、贫乏,以此打破自我中心,让灵魂从感官和情感的依赖中解放。这种“逆向选择”与耶稣"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马尔谷福音8:35)的教导同源。
2. “空无”是神圣充满的前提
“落为贫乏与空无的人”呼应了基督教的“虚己”(Kenosis)概念。圣十字若望认为,唯有彻底倒空自我(包括对灵性慰藉的贪求),才能为天主的临在腾出空间。这种“主动的虚无”不同于消极的绝望,而是以信德拥抱黑暗,相信在看似被剥夺的状态中,天主正以隐秘的方式工作(《灵魂的黑夜》1.2)。
3. 超越“功利化”的灵修
当时许多信徒追求“神慰”“异象”等超性体验,圣十字若望却警告:对灵性甘甜的执着本身即是障碍。他主张“纯粹的信仰”——不因安慰而爱主,不因奖赏而追随,甚至不执着于“感觉天主的临在”。这种剥离一切(包括灵性愉悦)的赤诚,正是“黑夜”净化灵魂的目的。
4. 与现代心灵的对话
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这种教导更具挑战性:
反效率主义:拒绝“更快见效”的灵修捷径,甘愿在“枯燥”中沉淀。
反自我实现:不追求“属灵成就”,而是“自我”的消融。
反舒适信仰:警惕将信仰简化为心理安慰,拥抱十架的“愚拙”(哥林多前书1:18)。
5. 实践中的平衡
需注意圣十字若望的语境:
并非病态自虐:苦行是手段而非目的,重点在于内心的超脱。
与爱德结合:在服务穷人时践行这种“空无”,却充满爱的行动。
渐进过程:普通教友可从“在小事上选择更困难的路”(如忍耐、谦卑)开始,而非极端苦修。
圣十字若望的智慧在于揭露了一个悖论:灵魂真正的自由,恰在于摆脱对一切“非天主”之物的依附。这种看似严苛的教导,实则是为引领人进入“在爱内已无选择”(因为全然地与天主的旨意合一)的至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