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四节- 然后要讨论的,是妄望(参看第二十题引言)。 关于这一点,可以提出四个问题: 一、妄望所依恃的对象是什么。 二、妄望是不是罪。 三、它相反什么。 四、它是从什么恶习来的。 第一节 妄望所依恃的是天主抑或是自己的能力 有关第一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妄望是反对圣神的罪,它所依恃的似乎不是天主,而是自己的能力。因为: 一、能力越小,而过于仗恃它,犯的罪就越大。可是,人的能力小于天主能力。所以,妄恃人的能力,比妄恃天主的能力,罪过更大。然而相反,圣神的罪最为重大。所以,那被认为是反对圣神之罪的妄望,更仗恃人的能力,而不信赖天主的神力。 二、此外,其它的罪都来自反对圣神的罪;因为反对圣神的罪叫做人犯罪的恶根。可是,其它的罪似乎更来自人过于自负的妄望,而不是来自人妄恃天主的妄望;因为自私的爱是罪恶的根源,如同奥斯定在「天主之城」卷十四(第二十八章)里所说的。所以,那反对圣神的妄望之罪,似乎主要是仗恃人的能力。 三、此外,罪是由于不正当地趋向一个能变的善。可是,妄望是罪。所以,它是由于趋向那能变的人力,而不是由于转向那不变之善的天主的神力。 反之 正如一个人由于失望,而轻视望德所依恃的天主的仁慈;同样,他由于妄望,而轻视天主惩罚罪人的公义。可是,正如仁慈是在天主内,公义也同样是在祂内。所以,正如失望在于远离天主,同样,妄望在于不正当地趋向祂。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妄望似乎表示一种奢望或过度无节的希望。希望的对象是一样困难而可能的善或利益。一件事为人是可能的,可以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靠自己的能力;第二种情形是祇仰赖天主的神力。关于这两种希望,都可能由于过度无节而成为妄望。以那人仗恃自己的能力的希望来说,如果他所希求的,自认为能够得到,其实却超出他的能力之上,这就是妄望,如同友弟德传第六章十五节所说的:「你压服那些仗恃自己的人。」这种妄望,相反那达观或壮心(magnanimitas)之德,因为此德对于这类希望,采取中庸之道。 至于那信赖天主神力的希望,也可能由于过度无节而成为妄望,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所希求的善或利益,认为靠着天主的神力和仁慈,是可能的,其实它却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人希望不用悔改而得到罪的赦免,或者希望没有功劳而得到荣福。这种妄望,的确是反对圣神的罪;因为这种妄望,排除或鄙弃那助人回头改过的圣神的福佑。 释疑 一、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十题第三节;第二集第一部第七十三题第三节),反对天主的罪,以其种类来说,是比其它的罪更为重大。为此,人妄恃天主妄望,比过度仗恃他自己的能力,罪过更大。因为妄恃天主的神力,想得到一样不宜于天主的东西,这是贬损天主的神力。显然贬损天主的神力,比夸大自己的能力,罪过更大。 二、一个人妄恃天主妄望,包括着他不正当地爱他自己的善或利益的那种自私的爱。因为,那我们很想得到的,便会估计能够容易靠着外来的帮助获得,即使实际并不能如此。 三、对天主仁慈的妄望,一方面表示趋向一样能变的善,因为这种妄望,是从不正当地企图得到自己的善或利益来的;另一方面也表示远离那不变的善,因为是将一件不宜于天主的事,归于祂的神力,这使人远离天主真理。 第二节 妄望是不是罪 有关第二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妄望似乎不是罪。因为: 一、罪不是使人得蒙天主俯听的理由。可是,有人因着妄望而得蒙天主俯听;因为友弟德传第九章十七节说:「求你俯听我这个祈求怜悯者,和对你仁慈的奢望或妄望者。」所以,妄恃天主的仁慈不是罪。 二、此外,妄望表示过度的希望。可是,对天主的希望不可能是过度的,因为天主的神力和仁慈是无限的。所以,妄望似乎不是罪。 三、此外,如果真是罪,就无法为它开脱。可是,可以为妄望开脱,因为大师(隆巴度斯)在「语录」卷二第二十二题里说,亚当犯的罪小,因为他怀着宽赦的希望而犯了罪,这似乎属于妄望。所以,妄望不是罪。 反之 妄望已被列在种种反对圣神的罪中间。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如同前面讨论失望时所讲过的(第二十题第一节),每一个与错误的理智相合的嗜欲的行动,本身就是邪恶而有罪的。可是,妄望是一个嗜欲的行动,因为它含有不正当的希望。而且它也如同失望一样,与错误的理智相合:因为正如说天主不宽恕悔改的人,或者祂不使罪人回头改过,是错误的;同样,说祂宽赦那些怙恶不悛的人,或者祂把荣福赐给那些停止行善立功的人,也是错误的,而妄望的行动,就是与这种错误的估计相合的。 为此,妄望是罪。不过,比失望为轻,因为,天主既是无限仁善的,所以怜悯和宽赦,比惩罚更直接归于天主;因为前者之归于天主,是根据祂自己;而后者之归于祂,是为了我们的罪。 释疑 一、有时用「妄望」一词代替「希望」,因为就是对天主所有的那种正当的希望,如果按照人的条件来衡量它的话,似乎也是一种奢望或妄望。可是,如果从天主无限仁善方面去看,这就不是妄望了。 二、妄望表示过度的希望,并不是说,人对天主存有过多的希望,而是指人希望从天主那里,得到一些于天主不适宜的东西。这就等于对祂存有太小的希望,因为这表示贬损祂的能力,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节释疑一)。 三、犯罪而意图固执于恶,且希望能得到宽赦,这就是妄望。这不仅不减轻罪过,反而加重罪过。不过,犯罪而希望在某一个时候能得到宽赦,且有避免罪过和悔恨己罪的意愿,这就不是妄望,而且减轻罪过;因为这似乎表示具有较轻的固执于恶的意志。 第三节 妄望是否相反敬畏甚于相反望德 有关第三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妄望似乎相反敬畏或畏惧甚于相反望德或希望。因为: 一、不正当的畏惧,相反正当的畏惧。可是,妄望似乎是与不正当的畏惧有关,因为智慧篇第十七章十节说:「不安的良心,时常妄望或妄想残忍可怕的事。」接着(第十一节)又说:「畏惧是妄望或妄想的助手。」所以,妄望相反敬畏(正当的畏惧),甚于相反望德。 二、此外,两样相反的东西,彼此相去最远。可是,妄望距离畏惧,比距离希望更远;因为妄望表示朝向某一事物的行动,如同希望一样,而畏惧却表示远离某一事物的行动。所以,妄望相反畏惧,甚于相反希望。 三、此外,妄望完全排除畏惧,却不完全排除希望,而祇排除希望的正确性。所以,既然相反之物彼此相抵消,似乎妄望相反畏惧,甚于相反希望。 反之 两种罪恶彼此相反时,同样相反一种德性;例如胆小懦怯和大胆鲁莽,二者都相反勇德。可是,妄望的罪和失望的罪彼此相反,而失望却直接与希望相反。所以,妄望似乎也更直接相反希望。 正解 我解答如下:奥斯定在「驳朱利安」卷四(第三章)里说:「每一种德性,不祇有显然与它不同的相反的罪恶,例如与明智相反的有冒失;而且还有像是与它近似的罪恶,当然不是真正的近似,而祇按骗人的外表,例如狡猾是与明智相反的。」「哲学家」在「伦理学」卷二(第八章)里也曾如此说,即一样德性,似乎与其相反的二罪恶中的一个,比与另一个,更为相似;例如节德与冷情,又如勇德与鲁莽。 为此,妄望似乎显然相反畏惧,尤其是奴隶的畏惧;因为此一畏惧所注视的,就是来自天主公义的惩罚,而妄望就是希望脱免这样的惩罚。可是,由于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相似,它更与希望相反,因为它表示一种不正当的对天主的希望。既然事物属于同一种类时,比属于不同种类时,彼此更直接相反,【因为相反者乃属同一种类,】所以妄望相反希望,比相反畏惧更为直接;因为二者都是关于同一个所依恃的对象,祇是希望的依恃正当,而妄望的依恃不正当。 释疑 一、正如「希望」一词被妄用于恶事,而其正当的应用是关于善事;同样,「妄望」一词也是如此。不正当的畏惧,就是这样被称为妄望。 二、相反者,在同类之间,是彼此距离最远者。可是,妄望和希望二者都是指同类的行动,或者正当,或者不正当。为此,妄望相反希望,比相反畏惧更为直接;因为它是由于自己的种别(种差)不同,而与希望相反,如正当的相反不正当的那样;至于妄望与畏惧相反,则是由于它的类别(类差)与畏惧的不同,即由于它是属于希望的行动。 三、妄望之与畏惧相反,是由于类别(类差)不同;而它之与希望相反,则是由于种别(种差)不同。为此,妄望甚至于在类别方面也完全排除畏惧;对于希望,它却祇是在种别方面,排除希望的正当性。 第四节 妄望是否来自虚荣 有关第四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妄望似乎不是来自虚荣。因为: 一、妄望主要似乎是在于依恃天主的仁慈。可是,仁慈是关于与光荣相反的不幸。所以,妄望并不来自虚荣。 二、此外,妄望相反失望。可是,失望来自忧伤,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十题第四节)。所以,既然彼此相反的东西,也有相反的原因,妄望似乎来自快乐。因此,它来自那激起更强烈快乐的肉欲之罪。 三、此外,妄望的罪在于追求一样不可能的善或利益,好像它是可能的。可是,这是由于愚昧,一个人才会把一件不可能的事,看作可能的事。所以,与其说妄望来自虚荣,不如说它来自愚昧更对。 反之 (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三十一(第四十五章)里说:「妄望新奇的东西」,是虚荣的女儿。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节),妄望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人仗恃他自己的能力,去尝试的一件超出他的能力的事,好像为他是一件可能的事。这样的妄望,显然来自虚荣;因为,一个人由于很愿意得到光荣,才会为了光荣,去尝试做一件超出他的能力的事。而这类的事,是能引起人们更大赞赏的新奇之事。为此,(大)额我略清楚地说明了,「妄望新奇的东西」,是虚荣的女儿。 另一种妄望是妄恃天主的仁慈或神力,希望无功而得光荣,或者不用悔改而得到宽赦。这样的妄望,似乎直接来自骄傲,就好像一个人这样自负,甚至于以为自己不论是个怎样大的罪人,天主也不会惩罚他,或不许他得到光荣。 释疑 以上这些话,已足以解答前面的那些质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