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庆结束后,耶稣带着约十二位门徒,从葛法翁向东南方向行进,取道加纳与色佛黎之间的路线。圣母与八位虔敬妇女——包括克罗帕的玛利亚、三位寡妇、加纳的新娘和伯多禄的妹妹——一路相送,直到一座小城。他们共进餐食后,妇女们便与主辞别。
这地方附近就是当年若瑟被兄长们投入的枯井所在,名叫多堂。不过厄斯得隆山谷还有个更大的多堂城,位于撒玛黎雅以北约四小时路程处。我们所说的多堂是个小镇,居民主要靠为过往商旅提供补给为生。小镇坐落在一个小山谷尽头,谷地草场足够放牧八十头牲畜。山谷另一侧有座宏伟建筑,耶稣曾在那里平息附魔者的狂躁,但这次并未进入。此多堂镇位于色佛黎东北方向一个半小时路程处,距大博尔山约四至五小时路程。
门徒们已先行一步去准备客栈。约八位男子(其中几位是司祭)出城迎接耶稣和圣洁的妇女们,并陪同他们前往公共宴会厅。这厅堂平日无人居住,但此时已备好筵席。
为表敬意,人们特在入口处铺了地毯请耶稣踏过,并为主行濯足礼。妇女们在炉灶后方单独用膳。耶稣与门徒们则斜倚在餐桌旁,仅用些冷食:小圆饼配蜂蜜、浸了酱汁的时蔬沙拉,以及各色水果。饮品是掺了香脂的水。临别时,人们还赠予耶稣和妇女们几小瓶这种饮料。
席间,城里的司祭们始终站立服务,以非凡的爱心与谦卑款待宾客。耶稣则讲述起曾在此地被卖的若瑟的事迹。这场景感人至深。奇妙的是,我虽能清晰目睹一切,却无法如心所愿地参与其中——我多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啊!餐毕,圣洁的妇女们即刻启程返回葛法翁。
耶稣先私下与圣母辞别,再向其他人道别。我注意到,当独处时,主总会拥抱圣母——不论是相见还是别离;但在人前,祂只是伸手致意或微微颔首。圣母泪眼婆娑,她依然保持着青春容颜:身量修长,体态优雅。她的前额饱满,鼻梁挺秀,低垂的眼帘下是一双温润的大眼睛,朱唇如玫瑰般红润。那略带橄榄色的肌肤光洁如玉,双颊泛着淡淡的蔷薇色。
耶稣在客栈继续施教片刻,那些坚持不收餐费的男人们,一路相送直到若瑟井——这井已非当年若瑟被抛下时的模样。昔年那口围着青藤野灌木的枯井,如今已成带顶盖的四方形水池,由石柱支撑的棚顶下蓄满清水,池中游鱼成群。有些鱼儿好奇地探出头来,鱼嘴不像寻常鱼类那样尖突,不过体型比加里肋亚海的同类要小些。
这井不见明显水源,周围设着篱笆,由附近居民看守。主与门徒们走进井屋,沿途都在讲述若瑟兄弟的故事,在井边也延续这番训诲。临行时,我看见祂降福了这口井。送行者们返回后,主与门徒们继续前行约一个时辰,来到色佛黎城,寄居在亚纳姨母的儿子家中。
色佛黎城建在群山环抱的山巅,规模比葛法翁更宏大,四周散布着许多独立宅院。然而会堂的经师们对耶稣并不友善,城中不少心术不正之徒更是诽谤祂"不顾母亲四处游荡"。主在此既未行治愈奇迹,也刻意与人保持距离——唯独安息日在会堂讲道,并在附近客栈用膳。
祂走访了许多家庭,主要是那些因爱戴祂而遭嘲弄的厄色尼人团体。主安慰鼓励他们,又嘱咐住在城郊的几位亲友:"暂且不要公开跟随我,只需暗中做我的朋友,持续善工直到我的使命完成。"这些亲戚们常行善举,还不时接济圣母,送去各样生活所需。
我目睹主与这些家庭交谈时,那份温馨实在难以言表。祂举手投足间流露的挚爱,每每令我感动。
当夜圣地上空狂风肆虐,一幕令人震撼的景象使我心潮难平——耶稣正与众人一同祈祷,祂伸展双臂,祈求上主平息风暴。就在此刻,我望见加里肋亚海怒涛汹涌,伯多禄、安德肋和载伯德的渔船在风浪中颠簸。宗徒们此时正在伯达尼熟睡,船上只有雇工们拼命操舵。
奇妙的是,当主在此处祈祷时,我竟看见祂的形影显现在那些渔船上:忽而在这艘,忽而在那艘,时而踏浪而行。祂仿佛亲自在风浪中奋战——稳住船身、化解危机。这并非祂真身降临(因我未见祂移动),而是祂的灵体凌驾于受难者之上,在惊涛间徘徊。水手们虽未目睹此景,但主的灵确实在回应他们的呼求。或许这些船员本就信靠主,此刻正向祂求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