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会堂诵读的经文,涉及天主对违命者的诅咒、什一奉献、偶像崇拜、安息日的圣化等内容。耶稣的讲道既恳切又严厉,许多会众深受感动,不禁哭泣起来。会堂四面通风,祂的声音清晰洪亮,远超过常人。祂严厉批评那些依赖受造之物、向人寻求安慰的人,并谈到通奸行为对双方灵魂的败坏,以及受害配偶的诅咒会牵连到无辜的私生子女——虽然这罪责完全要由行奸的人自己承担。大家听了非常震动,讲道结束时,有人忍不住感叹:“祂说话的语气,好像审判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了!”耶稣也指责人的骄傲、对琐碎知识的炫耀和过分钻研,暗中批评了当地为犹太学子设立的高等学府——他们毕业后还四处游历,以学识渊博自夸。
这番严厉的教导之后,许多渴望与天主和好的人来到耶稣住的客店。其中有本地学府的学者和年轻学生,来请教做学问的正确态度;也有人因为不得不和附近经商的外邦人来往,心里感到不安。那些被妻子向耶稣告发的丈夫,以及其他犯了同样罪却还没被揭露的人,也一个一个来到耶稣面前,跪在祂脚前承认自己的罪,恳求赦免。他们最痛苦的是,害怕妻子的诅咒会报应在无辜的私生子身上,于是问这诅咒能不能取消。耶稣回答:只要呼求的人从心里宽恕,犯罪的人真心痛悔并做补赎,这诅咒就可以解除。祂进一步解释,这类诅咒虽然不伤害灵魂——因为“一切灵魂都属于我”——却会损害身体、血肉和今世的福乐。而身体是灵魂的居所和工具,受了诅咒的身体,必然会给本已负重的心灵带来更多困扰。诅咒带来的恶果,也取决于呼求者的心意和孩子本身的天性倾向:不少患抽搐病或被魔附身的人,根源就在于此。私生子往往天生聪明,却倾向世俗和罪恶,他们外表机灵漂亮,内心复杂,欲望强烈却不表现出来,常常不自觉地吸引万物归向自己。他们的血肉带着原罪的印记,灵魂也常常因此面临丧亡的危险。
耶稣一个一个劝勉这些罪人之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妻子带来。祂对每一位妻子分别说明她们丈夫悔改的情况,鼓励她们从心底里宽恕,完全放下过去,并收回曾经发出的诅咒。耶稣郑重地告诫:如果不全心全意和好,丈夫再犯的罪过也要归在她们身上。妇女们都流着泪感谢,并答应照耶稣的话去做。当天,耶稣就让好几对夫妻和好如初:祂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像举行婚礼时那样再次询问他们的意愿,让两人手牵着手,盖上一条有宗教意义的布,盖在夫妇俩牵起的手上或他们的头上,以此作为他们婚姻盟约被神圣地恢复和祝福的可见标记。其中一位曾被辜负的妻子,郑重地撤回了她过去对私生子所发的诅咒——这些孩子的母亲是外邦人,孩子被收留在犹太人的孤儿院里。这位选择宽恕的妻子与丈夫交叉着手,按在孩子们的头上,撤回诅咒并为他们祝福。耶稣吩咐犯奸淫的人要做补赎,包括施舍、守斋、克己和祈祷。
那位曾与外邦女子犯奸淫的人彻底转变了,谦卑地邀请耶稣和门徒到他家吃饭,他还请了两位拉比作陪。全城的人都很惊讶,因为这人一向轻浮、看重世俗,从不关心司祭和先知讲的事。他家道富裕,拥有田产,由仆人耕种。他家离之前耶稣治好人们忧郁症的那个疗养院很近。宴席中,这家的两个小女儿走进餐厅,将珍贵的香液浇在耶稣头上。
宴席结束后,耶稣与众人一起走向会堂,参加安息日最后的仪式。耶稣延续了前一天的讲道,但语气缓和了不少。祂坚定地对大家说:“天主绝不会丢弃任何真心呼求祂的人。”接着,祂恳切地谈到他们对房屋和财产的过分依恋,殷切地劝勉道:“如果你们真心信从我的教导,就该离开这个和外邦人混居、充满诱惑的地方,到应许之地和同信仰的弟兄姐妹一起活出真理。”祂告诉大家,犹地亚地方广阔,足够接纳和养活他们,哪怕一开始只能暂时住在帐篷里。“与其因为贪恋华屋美宅——这何尝不是拜偶像——而丧失灵魂,不如舍弃一切;与其为了贪图安逸而陷入罪恶,不如完全放弃。要迎接天国的到来,你们必须主动走向它。”祂郑重地警告:“不要倚靠这片肥沃土地上的华丽住宅,因为天主的手随时会降下,使你们流散四方,家园倒塌。”祂直视着众人的内心,坦率地说:“我清楚你们的德行只是表面功夫,根基其实是冷漠和贪图安逸。你们贪求外邦人的财富,用高利贷、贸易、采矿和通婚去获取,但总有一天,你们必定会失去所有不义之财。”耶稣也严肃地告诫,不可与异教徒结为那种婚姻——双方不在乎信仰,结合只是为了财产、情欲和所谓的自由。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大家,许多人含着泪请求和祂单独谈话。
随后一整天,直到深夜,耶稣挨家挨户探访,劝勉、安慰并赦免罪过。有两个妇女来到祂面前,为自己所生的私生子痛哭哀伤。耶稣请来她们的丈夫,宽恕了他们的过犯,使这对合法夫妻重新和好。丈夫们也接受了这些孩子,视如己出地为他们祝福——尽管孩子们还不明白这一切的含义。让妻子接受丈夫的私生子特别不容易,需要她们极大地克制自己。但这一次,每个人都做得非常真诚,甚至可以说,她们的宽恕反过来感动了丈夫,使他们更珍惜妻子,也诚心祝福非亲生的孩子。就这样,广泛的和好实现了,丑闻得以避免。
很多人也来向耶稣诉说心里的不安,因为祂极力劝他们离开这异教之地。耶稣的教导确实让他们感动,作为流落在外邦的犹太人,祂的亲临让他们深感被看重,但他们仍然不愿意跟随祂背井离乡。在这里,他们生活富裕安逸,拥有自己建造的城镇,共享矿场的收益,经营着兴旺的生意,靠着和外邦人交易积累财富。他们不受法利塞人指责,也不被比拉多压迫。就世俗生活来说,他们的境遇让人羡慕,但他们和外邦人的密切往来却非常不妥。外邦人的田产和作坊紧挨着他们的住处,外邦女子也愿意嫁给犹太人,因为在这里她们不像在本族中那样被轻视,于是她们用礼物、殷勤和各种手段吸引以色列青年。这些女子入犹太教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另有目的,以致家庭里渐渐渗进悖逆和冷淡。玛肋普的犹太人不像巴勒斯坦的同胞那样纯朴热诚,他们举止更文雅,交际更讲究,血统也不那么纯粹,因此对耶稣劝他们迁回圣地的告诫,他们提出各种担忧和困难。耶稣提醒他们:你们的祖先在埃及也有房产田地,却甘心放弃一切离开。祂再次预言:如果坚持留下,灾祸最终一定会临到。门徒们——尤其是巴尔纳伯——在周围地区不停奔走,教导、劝勉大家。百姓在他面前不再拘束,纷纷向他诉说自己的困惑。他身边总是围着渴望指引的人群。
译注:
1、Lev. 26 et Jer. 17.
这是一个注释,指明了耶稣在讲道中(特别是关于警告灾祸、诅咒和离开外邦之地部分)所依据或暗指的《旧约》圣经章节。它并非正文的一部分,而是作者(艾曼丽)或其抄写员为说明耶稣话语的圣经背景而做的标注。
Lev. 26:指的是《圣经·旧约》的《肋未纪》(Leviticus)第26章。
这一章被称为“祝福与诅咒”之章。天主通过梅瑟(摩西)详细陈明了如果以色列人遵守诫命将会得到的祝福(例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战胜仇敌),以及如果他们背弃盟约、崇拜偶像、违抗律法将会招致的可怕诅咒(例如:恐怖、疾病、饥荒、被野兽侵袭、战败于仇敌、最终被逐出应许之地,流散列国)。这正是耶稣警告“天主的手会突然降临,将他们驱散四方,倾覆他们的豪宅”和“灾祸必临到他们”的直接律法背景。
et:拉丁文,意为“和”。
Jer.17:指的是《圣经·旧约》的《耶肋米亚先知书》(Jeremiah)第17章(第7节或整章)。
耶肋米亚先知在第17章中强烈对比了“信赖世人”与“信赖上主”的不同结局。第5节说:“凡信赖世人,以血肉的人为自己的臂膊,决心远离上主的人,是可咒骂的!”而第7-8节则说:“凡信赖上主,以上主作依靠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株栽在水边的树木……枝叶茂盛。”这直接对应了耶稣“痛斥那些依赖受造之物、从人身上寻求安慰帮助的人”以及劝诫他们“不可倚仗……华美的居所”,而应信靠天主的教导。
这个简短的标注“1. Lev. 26 et Jer. 17”非常重要,它表明:
耶稣的教导并非新创,而是根植于犹太教的古老律法和先知传统。祂的警告——关于因不忠信而招致灾难和流亡——是对梅瑟律法(Lev 26)和先知话语(Jer 17)的重申和应用,针对的是玛肋普犹太人当时具体的生活处境(与偶像崇拜混合、贪图财富安逸)。它赋予了耶稣的讲话以神圣的权威性,表明祂是在传达天主一贯的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