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耶稣临近加特赫尔城时,经师与法利塞人出城相迎,却提出种种告诫:"请勿扰乱本城安宁!"他们尤其要求主制止妇女儿童的簇拥喧嚷:"您尽可在会堂安静讲道,但切莫引发骚动。"主严正驳斥:"我正是为这些呼求我的人而来!"揭露他们的伪善——原来法利塞人早已下令禁止妇女携孩童上街,更不准他们欢呼"天主子""默西亚"等"亵渎称谓",声称本地人谁不知耶稣的家世?病人只许在会堂前静候医治。
然而进城时,法利塞人惊怒交加地发现:街道挤满怀抱婴孩的妇女,孩童们高呼"纳匝肋人耶稣!达味之子!至圣先知!"法利塞人驱赶无效,悻悻退离,连门徒都忐忑劝阻,反被耶稣责备:"让孩子到我这里来!"(玛19:14)任凭孩童环绕,慈爱地抚触他们。在持续不断的欢呼声中,队伍抵达会堂广场——从未说话的婴儿竟也作证呼喊!(孩童的欢呼,正是天主的见证。)孩童们按男女分列,母亲们怀抱婴儿在后。主先降福孩童,又教导母亲视仆如子,并向门徒阐明"孩童在天国中的尊位"。法利塞人因耽搁而不耐,病患也焦急等候。主最终治愈多人,才进入会堂讲解圣祖若瑟的事迹,并再度申明孩童的尊贵,直指法利塞人所谓的"扰乱"实属谬见。
(以下译文严格遵循您要求的风格和规范)
我亲眼看见主耶稣离开会堂时,有三个妇人跪着迎上前去。她们红着眼眶求主单独说话,主就慈爱地带她们避开人群。她们跪地哭诉丈夫被邪魔折磨的苦况——有时连她们也受侵袭。有个妇人抹着泪说:"您既救了玛达肋纳,求您也怜悯我们吧!"主温和地答应要去她们家里看看。
不过主先带着门徒去了西默盎家。这人啊,是住在达贝肋特附近的厄色尼人,虽然父亲是法利塞人,可他心肠特别朴实。都中年人了,还像个孩子似的单纯。他们站着用了些茶点——西默盎正盘算着要把全部家产献给团体,跟主商量这事。
从西默盎家出来,主果然挨个去了妇人们家里。实际情况跟她们说的不太一样——原来这些妇人光数落丈夫的不是,其实自己毛病也不少!主就两边都劝:"夫妻要和睦,多祈祷、守斋、行哀矜..."说得她们心服口服。
安息日一过,这几个妇人就跟着主往塔伯尔北边的小山去——耶稣要在那儿讲道。不过没待多久,耶稣就转身往南边的基斯罗特去了。后来圣女们去纳因的时候,玛达肋纳她们一队人也经过这城。
路上耶稣又给宗徒们打预防针:"到了犹太地界将遭遇冷遇,可没在这儿自在..."手把手教他们怎么驱魔、怎么覆手,连待人接物的规矩都嘱咐到了。最后主又重新给他们降福——就像给油灯添油那样,增强他们的神力与恩宠。
我看见三位从埃及来的青年在这个地方遇见耶稣。主虽然接纳他们作门徒,却也明白告诉他们将来要经历的艰辛。其中一位名叫齐里诺。他们幼年在埃及时曾是耶稣的玩伴,如今都已三十岁左右。他们的父母一直将圣家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水泉视为神圣的纪念场所。
这些年轻人先前已去过白冷和伯达尼,又专程到多堂拜见圣母玛利亚,转达了他们父母的问候。
就在此时,几位纳匝肋的法利塞人到基斯罗特来邀请耶稣返回故乡。先前那些企图把耶稣推下山崖的法利塞人已经不在纳匝肋了。这些使者对耶稣说,祂应当回到本乡,在那里显些奇迹异事。他们说百姓都渴望听祂的道理,而且祂也可以医治同乡的病人。但他们提出一个条件:安息日不可治病。
耶稣回答说祂会去与他们一同守安息日,但也警告他们说,他们将来会因祂而跌倒。至于治病的事,祂愿意俯就他们的请求,即便这反而会对他们不利。法利塞人得到这个答复后,就返回纳匝肋去了。
不久,耶稣带着门徒们也启程前往纳匝肋。路上祂继续教导门徒们。正午时分他们到达时,许多出于好奇的人和真心诚意的人都出城迎接。他们为新来者洗脚,并准备了茶点招待。
耶稣在纳匝肋有两位门徒,名叫帕尔默纳和约纳达布。耶稣和同伴们就住在约纳达布的寡母家中。这两位门徒自幼就是耶稣的朋友,在若瑟去世后曾陪同耶稣首次前往赫贝龙。现在耶稣常常差遣他们办理各种事务。
我看见主耶稣去看望那些真心求祂治病的病人。祂知道这些人诚心信靠祂,也确实需要祂的帮助。但祂却绕过了好些人——那些人要么只想试探祂的能力,要么假借求医的名义,其实只为一睹祂的容颜。
有个生来半边瘫痪的厄色尼青年被人抬到主跟前。他在街上苦苦哀求,主就当场治愈了他,还顺便治好了两个瞎子。接着主走进几户人家,治好了好些年迈的病人,有男有女。其中几个患了严重的水肿病,有个妇人肿得特别吓人。前前后后,主一共治好了十五个人。(注:在说出这个数字前,艾曼丽修女略作沉思,随后扳着手指数道:"瘸腿的几人,失明的几人,患水肿的几人——共计十五位。"引自施莫格神父《耶稣生平》初版卷二)之后主去了会堂。那里也聚集着不少病人,但主这次没有施治,而是完整地守了安息日。那天诵读的经文是关于天主在埃及向梅瑟说话的事,还念了厄则克耳先知书的几章。
第二天清晨,主又在会堂里讲道,但依然没有行任何医治。正午时分,我看见祂带着门徒和一些善心人,走在通往纳匝肋和瑟佛黎斯的路上。按照安息日的惯例,他们进了附近的一个村庄。
这条路往北延伸,地势还算平坦,但在离瑟佛黎斯约一刻钟路程的地方就开始上坡。我看见主在路上分开教导几群人。有些家庭纷争不断的人家,全家都跪倒在祂脚前。祂调解了夫妻间的矛盾,使邻里重归于好,不过这次没有施行任何治愈的神迹。
先前多次请求成为门徒的两个青年,也在路上遇见了主。主再次问他们:"你们可愿意舍弃家庭父母,将财物分施穷人,绝对服从,并为我的缘故忍受迫害?"他们只是耸耸肩,转身离去了。
回到纳匝肋后,耶稣造访了父母的故居。房屋保存完好却无人居住。祂又探望了圣母的姐姐——克罗帕之妻玛利亚的母亲,她负责照管这宅院却不在此居住。
在会堂讲道时,主以严厉的言辞称天主为"我天上的父",预言耶路撒冷将受审判,警告众人不追随祂的后果。祂公开勉励门徒们要坚忍到底,直面即将来临的迫害。法利塞人见主无意久留且不再行医治,便恼怒地质问:"这人是谁?竟敢如此狂妄!他不是本地的木匠之子吗?他的亲戚——雅各伯、厄里雅金、撒多克(若翰的门徒),还有克罗帕的玛利亚全家不都住在这里吗?"
这时,一位来自瑟佛黎斯的法利塞人更是无礼叫嚣:"你忘了父亲去世前,还帮我家打过隔板吗?"(译注:耶稣在若瑟的木匠作坊时期,曾为当地居民制作房屋的木质隔断墙或空间分隔结构。这种木工活计是古代加利利地区常见的家装需求。)
主始终沉默,直到他们斥责"为何不答话"时,才正色道:"我确曾为你做过木工。当时就看出你心硬如壳,如今果然验证。你虽得享我手造的尘世居所,却与我天国无份。"最后,主慨叹先知在故乡总不受敬重。
最令法利塞人恼怒的,是耶稣对门徒的训诲:"我派遣你们犹如羔羊往狼群中"、"在审判之日,索多玛所受的惩罚也比拒绝接待你们的城轻"、"我来不是为带平安,而是带刀剑"(路10:3;玛10:15;玛10:34)。这些话语如利刃刺透他们的伪善。
安息日结束时,许多病患仍在等候,但主始终未施治愈——这更激怒了法利塞人。一些民众效仿会堂里的无礼行径,高喊:"你不记得曾给我们做过木工吗?"法利塞人则讥讽道:"这次随从比上次少多了,莫非又要去厄色尼人那里借宿?"实际上,厄色尼人虽不常公开听道,却始终视耶稣为天主子,其开明者后来都加入了初期教会。
当夜,主果然带着门徒再访上次在纳匝肋接待祂的厄色尼家庭。用罢简餐后,祂彻夜教导。约莫十点钟,伯多禄、玛窦和大雅各伯从上加里肋亚赶回来与其他宗徒会合。他们把其余同伴留在默龙湖东边的色娄基雅一带。安德肋、多默、撒图尔宁和另一位宗徒立刻启程去替换刚回来的几位。
当夜,耶稣带着追随者离开纳匝肋,向塔波尔方向行进约两小时,抵达一座小镇——这里正是主使纳因少年复活后、返回葛法翁途中治愈麻风地主的地方(路7:11-17)。次日,祂将在塔波尔西南半小时路程的高岗上宣讲,这消息早已传遍四方。
主再次借宿在当地学堂师长家中。这位师长早预料主会到访,已收留许多病患等候。主当场治愈一名哑童,又特别与学堂里一个机灵的学童交谈——正是先前为麻风主人送信的少年,名叫撒慕尔,这孩子后来成为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