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纳因的路,静静地穿过玛格达拉安宁的山谷,经过伯多禄渔场东边那片柔和的山丘——站在那儿,能望见加巴拉城安静地卧在山脚下。路继续往东,慢慢伸向贝突里雅和基斯卡拉之间那片蒙福的山谷。
耶稣和门徒们一起走着,走了大概九到十个钟头。太阳快下山时,他们在离纳因还有三四个钟头路程的地方,找到一家牧人客栈歇脚。路上,他们还一起蹚过清澈的克雄溪——那潺潺的水声,好像一路陪着他们。
一路上耶稣都在教导门徒,特别用比喻教他们怎么分辨假教师。
纳因是个漂亮的小镇,精巧的房子高低错落地靠在克雄溪南岸的山坡上,当地人有时候会亲热地叫它“恩加宁”——就是“充满恩宠的花园”的意思。从镇上往北看,大博尔山的轮廓清清楚楚,走路不过一个时辰;西南边,恩多尔在薄雾里若隐若现,更南边的依次勒耳平原,则害羞地藏在起伏的丘陵后面。
站在纳因的高处,壮丽的厄斯得隆平原像画卷一样在眼前展开——这儿离纳匝肋不过三四个时辰的路,却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金黄的麦田在风里轻轻摇,果园里挂满了果子,山坡上的葡萄藤在太阳下泛着翡翠似的光。特别要提的是,善良的寡妇玛洛尼在这儿蒙了祝福,她拥有的整座山丘都长满了茂盛的葡萄园,每到收获的时候,空气里都飘着甜甜的果香。
耶稣和大约三十个同伴一起走。山路比较窄,所以有些人走在耶稣前头,有些跟在后面。快到纳因城门的时候,差不多是上午九点,他们正好碰上了出殡的队伍。
一群穿丧服的犹太人抬着棺材走出城门。四个男人抬着一具像人形的编织棺木,棺盖用带子绑着。耶稣穿过分站在路两边的门徒们,命令说:“停下!”又把手按在棺木上说:“放下棺木。”抬棺的人听话停下,人群往后退,门徒们排到两边。
死者的母亲玛洛尼和几个妇女跟在棺木后面,她们刚出城门,在离耶稣几步远的地方停下。这位母亲站在最前面默默流泪,也许心里正想着:“唉,祂来晚了!”耶稣温和又郑重地对她说:“妇人,不要哭了!”在场的人都被这寡妇的悲伤打动了,因为她平时乐善好施,常常帮助孤儿和穷人,很受城里人爱戴。
耶稣要了清水和一根小树枝。有人恭恭敬敬地送来盛水的陶器,还有一支翠绿的牛膝草枝。
祂接过这些简单的东西,举目望天,向天父祈祷:
“父啊,天地的主宰!我感谢你,因为你把这些奥秘向智慧和明达的人藏起来,却启示给心灵单纯像小孩子的人。是啊,父啊,这原是你美好的旨意。
“我父已经把一切都交给了我;除了父以外,没有人真正认识子;除了子和子愿意启示的人,也没有人能认识父。
“所有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到我这里来吧,我必使你们得享安息。你们要背起我的轭,向我学习,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的灵魂必能找到真正的安息。要知道,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
当抬棺的人轻轻揭开棺盖,我看见那青年的身体像刚出生的婴儿,被布带温柔地裹着。他们小心地解开布带,只留下一层素白的亚麻裹尸布。
这时,耶稣把牛膝草枝在清水里蘸了蘸,朝人群轻轻洒去。那一刻,我好像看见无数黑色的影子——像小虫、蛤蟆、蛇雀一样从人们身上飞散开,整个人群忽然变得干净明亮,好像被光穿透了。
耶稣又朝青年身上洒了圣水,并用手指在他身上划了十字。只见一团黑雾似的影子从尸体里升起,很快就散了。耶稣轻声说:“起来。”
那青年就应声坐起来,眼睛睁得圆圆的,惊讶地环顾四周。耶稣吩咐说:“给他穿上衣服。”人们马上给他披上外衣。当他颤巍巍地站起来,茫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我怎么会在这儿?”仆人赶紧给他穿上凉鞋,扶他跨出棺木。
耶稣轻轻拉起他的手,领着他朝正跑过来的母亲走去,把青年的手放在她颤抖的手里,说:“看,你的儿子回来了。但等他受洗重生的时候,我还要向你要他。”
母亲喜极而泣,一时说不出感谢的话,只能用眼泪和拥抱来表达。送葬的队伍转而欢唱起赞美诗,护送他们回家。耶稣和门徒们跟着来到寡妇宽敞的宅院,那儿花园环绕,庭院深深。听到消息赶来的亲友们都争着看望复活的青年。仆人们给他洗澡换衣服,穿上白色长袍系好腰带,又给耶稣和门徒们行洗脚礼,还端来了茶点。玛洛尼立刻开始向聚来贺喜的穷人们大量分发衣物、亚麻布、谷物、面包、羊羔、禽鸟和钱财。同时,耶稣在院子里教导聚集的群众。
玛尔提亚穿着一身洁白的束腰长衣,浑身上下散发着新生的光彩。他像个欢喜的孩子,轻快地穿梭在院子的每个角落,主动帮着给大家分礼物。
当他好奇地走近那些被老师带来见他的学童时,几个胆小的孩子怯生生地往后躲,好像见了鬼似的。玛尔提亚就故意追着他们跑,那活泼的样子逗得其他胆大的学童哈哈大笑,甚至学着大孩子的样,伸手轻轻碰碰他——就像碰一匹让小孩子们又怕又好奇的温驯马儿。
宅院里外都摆开了筵席。伯多禄因为是寡妇的亲戚(她是他岳父兄弟的女儿),俨然以主人自居,格外热心地张罗着。耶稣在众人面前对复活的少年训诲说:
“孩子,罪恶带来的死亡曾经紧紧捆住你,要把你推进坟墓,给你致命一击。你本来就要闭上眼睛,掉进永恒的黑暗,在受永罚的地方重新睁开眼。
“可是,天父的慈悲顾念你父母虔诚的祈祷,记取你祖辈世代积攒的善行,就在坟墓门口,斩断了那死亡的锁链。
“现在,你要借着圣洗的恩宠,彻底挣脱罪恶的捆绑,免得将来掉进更可怕的永囚。”
接着,耶稣向大家说明父母的美德怎样像遮荫的大树,给子孙带来属天的庇护。
父母的美德好比大树的荫凉,一定会庇护子孙后代。正是靠着圣祖们世代积累的义德,全能的天主到现在还在眷顾着以色列。
可是如今,他们却被罪恶的锁链捆着,被心灵的瞎眼蒙蔽,就像这个少年——正站在坟墓边上。这时候,正是天父最后一次向他们施恩的时刻。
洗者若翰已经预备了道路,用他震撼人心的呼喊,要叫醒他们从死亡的沉睡中起来。如今天父亲自垂怜,要打开那些不愿顽固闭眼的人的眼睛,给他们最后一次看见光明的机会。
耶稣把这群瞎眼的人比作棺中的少年:虽然临近坟墓、虽然已经出了城门,却还是遇到了救恩。“要是抬棺的人不听我的命令,”祂说,“要是他们不放下棺木、不打开棺盖、不解开裹尸布,要是他们坚持抬棺快走,这少年早就下葬了——那该多可怕!”耶稣接着用这个比喻那些假教师和法利塞人:他们阻止百姓悔改重生,用繁琐的规矩束缚他们,用虚妄的条条框框把人禁锢起来,最后引向永死。最后,耶稣恳切地劝大家抓住天父赐给的慈悲,赶快悔改,领受救恩,悔改受洗!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这次特意用圣水降福,来赶走盘踞在围观者身上的邪灵。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气愤,有人嫉妒,还有人幸灾乐祸地盼着耶稣复活失败。圣水洒下的时候,我亲眼看见一团像毒虫的黑雾从青年体内升起,最后钻进了地底。
和其他复活奇迹不一样(耶稣通常是叫已经离开身体的灵魂回来),这次纳因青年的复活,好像只是移除了压在他身上的死亡重担。宴席结束后,耶稣和门徒们往城南玛洛尼的葡萄园去。沿路都是来求医的残疾病人,祂一个一个都治好了。天黑的时候,他们到了那座点缀着亭台的花园。最精致的凉亭前,棕榈树下的火把把翠绿的长叶子照得闪闪发光,连枝头没摘的果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耶稣先在园里边走边教导大家,后来进亭子里深入交谈,特别对玛尔提亚谆谆教导。夜深的时候,耶稣和跟随的人才回到玛洛尼的宅院,大家在厢房住下。
耶稣在纳因复活少年的事传开以后,四面八方的人都涌进城来,其中好多病人挤满了玛洛尼宅前的街道,排成了长队等着。第二天一早,耶稣治好了一些病人,还给几户人家调解了纠纷。
有几个妇女来问离婚的事,说没法再和丈夫一起生活了。这其实是法利塞人的阴谋——他们因为拿耶稣的奇迹没办法,就想引诱祂在离婚问题上违背梅瑟律法。耶稣却对她们说:“给我拿一碗奶、一碗水来。”等妇女拿来后,祂把两碗混在一起,问:“谁能把奶和水分开?”见她们没办法,耶稣就说明婚姻是不可拆散的:梅瑟允许离婚只是因为人心硬,但夫妻既然已经成为一体,就算分居也不能再婚,丈夫还是要养活妻子和孩子。
随后耶稣亲自去这些家庭走访,先分别和夫妻单独谈,再一起劝诫(特别责备妻子们的过错),最后让双方都流着悔改的眼泪,和好如初,感情反而比从前更好了。法利塞人见计谋落空,更加恼火。
那天早上,耶稣用唾沫和泥抹在许多瞎子的眼睛上,使他们重见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