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带着门徒离开矿村,朝西北方向穿过连绵的山丘,前往凯里尼亚港。他们从玛肋普右边经过,走过一段拉尼法谷地,又从莱佩村旁边绕过。路上,耶稣在一处林木幽静的高地上休息,就在树荫下教导众人。大约下午四点,他们走到离凯里尼亚只剩三刻钟路程的地方,拿孙一家和几位犹太乡亲,早已在一座专门为祈祷和虔敬聚会而精心打理的花园里等候迎接。
这园子坐落在山坡上,僻静而幽深。拿孙家离大路有点远,到凯里尼亚也要走半小时。老父亲是位上了年纪的犹太人,身材瘦削,背有点弯,胡子又长又白,却精神矍铄、动作利索。家里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一个女婿、一个儿媳,十年来一家人一直团聚在这里,和睦生活。在这之前,他们经常外出做生意谋生。他们满心欢喜、恭敬地迎接耶稣,为旅途劳顿的人们端水洗脚,又奉上茶点招待。这片山坡一层一层的,绿树成荫的小路交错,这户人家的圣洁花园就安静地坐落在这儿。耶稣一直讲到天色将晚,谈的是圣洗的恩典、《天主经》的深意,和真福八端的奥义。
之后,耶稣跟着拿孙的兄弟和名叫梅瑟的老父亲一起回家。拿孙领着四个孩子过来,耶稣一个一个抚摸他们,为他们祝福。随后,母亲和姊妹们蒙着薄纱走近,耶稣温和地劝慰了她们几句。之后,一家人在露天的凉棚下一起吃饭。桌上摆的是他们能准备的最好的食物:饼、蜂蜜、小鸟和鲜果,果子还带着翠绿的细枝。吃饭的时候,耶稣仍然不忘教导。夜里休息的地方是座长形的凉棚,用薄木板轻巧搭成,外面爬满了青藤绿叶,里面整齐地放着一排床铺。
拿孙的母亲身体结实健朗。老父亲属于犹大支派,祖上在巴比伦流亡时被掳去,再没回去过。梅瑟年轻时经常带队经商,也在阿拉伯靠近红海的地方长住过,后来家道中落,就带着家人定居在这里。拿孙曾在玛肋普读书,后来为了求学又远行到犹地亚,正是在那里遇见了耶稣。老父亲和已成家的儿女——拿孙是最小的孩子——平时住在简朴的棚屋里。他们不种地,只有屋后几片果园,种满了果树。老人家以前带队运货,经验丰富,现在就在这儿为那些前往凯里尼亚的商队做中间人,帮忙安排、提供歇脚。他养了几头驴和牛,经常为商队送些不经过大路的小件货物。他就像个老向导,现在也为同行提供便利。虽然不富裕,这个家却一直严格遵守着犹太规矩。话说回来,这一带的商业热闹不在凯里尼亚,而在西边大路上的拉皮托斯,离这儿还有几个钟头的路。
第二天清早,耶稣又在讲道的地方教导众人。来听的有城里的几位犹太人,还有一支小商队的人。这些人一看见耶稣在这里,喜出望外——他们早先在葛法翁听过祂讲道,也受过洗。这一次,耶稣直接责备重利盘剥、贪爱钱财的行为,批评有些犹太人一心想着从外邦人身上发财。祂接着又讲起圣洗、《天主经》和真福八端。快到中午,大家一起吃饭,但耶稣忙着伺候大家、在饭桌边讲解,自己反而很少坐下。
拿孙一位已经出嫁的姐姐没有出现——她的小女儿前一天去世了。她蒙着面纱,守在幼小的遗体旁边哀伤哭泣。孩子当天没能下葬(原因我想不起来了),第二天他们等着从玛肋普请拉比来主持葬礼,家族的坟地也在那边。这孩子个子已经不小,但一直体弱多病,说话不清、走路不便,却能听懂别人对她说的每一句话。拿孙偶尔回家时,曾向耶稣提起过这孩子。耶稣告诉他孩子不久就要离世,并指点他怎样帮孩子预备善终。拿孙就趁孩子母亲不在的时候,仔细按耶稣的话去做:引导孩子信靠默西亚、为罪过真心痛悔、盼望得救的恩典;他陪她一起祷告,又用耶稣祝圣过的油为她抹上。孩子最后平安地离世了。我看见她躺在小灵床上,像婴儿一样裹着,脸盖着白布,蒙纱的母亲守在旁边。棺木形状有点像长槽,头上戴着花环,四周密密地放着香草和小花束。她的手臂和双手裹着葬布,没有绑紧,怀里抱着一根白色小杖,顶上用麦穗、葡萄叶、橄榄枝、玫瑰和本地特有的枝叶编成花束。几位妇女前来探望母亲,陪她一起哀悼。孩子身边还放了几件玩具:两支小笛、一管弯弯的螺旋小号、一张系着弦的小弓——弓上的凹槽里放着一支像小箭的细棍;双臂还各握一根短短的金杖,顶上带着圆球。
拉比们来接遗体时,轻轻盖上棺盖——没有钉死,只用绳子绑紧。四人用木杠抬棺,杠头一盏角灯点着蜡烛,后面跟着一群大人和孩子,挤挤挨挨、队伍不整。耶稣和门徒站在屋外静静地目送。祂安慰了母亲和亲属,又向他们讲述复活的生命之道。
大家都赶到凯里尼亚守安息日。这座城有三条街对着大海,中间那条特别宽,三条街道又和另外两条纵横交叉。城的另一侧——靠陆地的一边——围着厚厚的城墙,墙外还住着一些犹太人家。这些犹太人的房屋虽然在城外,却也被第二道墙保护起来。就这样,凯里尼亚的犹太人好像住在两道墙中间,与异教徒完全分开——而异教徒住的城里,竟然立着十座拜偶像的庙宇。
这里的犹太人不多,不算有钱,却什么也不缺。他们在一座宽敞的建筑物里设了学校和会堂,还为拉比和教师准备了住处。这楼很高,上下两层各自分开。他们还有一口清澈的活水泉,从别处引来水源;泉分两路,一路作饮水井,另一路流进一个可爱的花园,供人沐浴洁身。
律法经师们恭恭敬敬地在街道尽头迎到耶稣,先带祂去学校,再进会堂。那里已经有七位病人被人用担架抬来,只为听祂讲道。总共聚集了百来人。经师们请耶稣独自教导并主持仪式。祂诵读梅瑟的经文,讲述以色列子民和各支派的数目,又念了欧瑟亚先知书中一段严厉责备偶像崇拜的讲章。
其中读到天主命令先知娶一位淫妇,她所生的孩子都要取特定的名字。犹太人就拿这段经文问耶稣,祂解释说:先知是用他整个生命和人格,预表了天主与以色列家所立盟约的现状,而孩子们的名字,正表达了天主的审判与惩罚。耶稣说,从这里还能学到:受天主启示,义人常常与罪人结合,为的是阻断罪的延续。欧瑟亚与淫妇的婚姻、孩子们各种的名字,都显明天主一次又一次的仁慈和罪性的顽固。耶稣的话非常严厉,祂劝人悔改、接受圣洗,提到天国快来了,也预言了拒绝者的结局和耶路撒冷的毁灭。
耶稣讲道时,病人们在话语的空隙中一次又一次地呼喊:“主啊,我们相信你的教导!主,救救我们!”当发觉耶稣快要离开会堂,他们请人把自己抬到祂面前。在前院,他们分两排站开,不停地向耶稣呼喊:“主啊,向我们施展你的能力吧!主,按你的心意成全我们!”但耶稣并没有马上治好他们。当拉比们为这些可怜的人代求时,耶稣轻声问:“我能为你们做什么呢?”他们齐声说:“主,解除我们的病痛吧!主,治好我们!”耶稣看着他们的眼睛,问道:“你们相信我能做这件事吗?”众人同声回答:“是的,主!我们相信你能!”于是耶稣请拉比们拿来律法经卷,与祂一起为病人祷告。祷告完了,耶稣吩咐门徒为病人覆手。他们一个一个照着做,将手轻轻放在这人的眼睛上、那人的胸口,以及不同的患病部位。耶稣再次温和地问:“你们相信,并且愿意被治好吗?”他们坚定地回答:“是的,主!我们相信你能帮助我们!”耶稣便说:“起来吧!你们的信心治好了你们!”七个人全都站了起来,满怀感激地向耶稣道谢。耶稣嘱咐他们去洗净身体、洁净自己。其中有些人曾经患严重的水肿,病虽然退了,身子还虚弱,需要拄着拐杖慢慢走。
在塞浦路斯,我好几次看见耶稣这样治病——在基提翁、玛肋普和撒拉米也是这样——祂总是邀请拉比一起祷告,又吩咐门徒覆手。因为这些经师和拉比心怀善意,耶稣就让他们像门徒一样参与医治,为要激发他们的信心。祂用这种新的治病方式,也是为了让参与者准备好承担门徒的使命——因为在塞浦路斯,耶稣所收获的五百七十位犹太人里,有很多就是拉比。
新受洗的人和凯里尼亚的其他一些犹太人,都在梅瑟家附近的教导处受了洗。因为地势高,附近没有泉水,所用的水是从邻近水井引过来的。为了满足需要,他们在这里设了一个埋在地下的大铜盆作蓄水池,四周砌着石渠,渠水慢慢流进石槽。池中的水特别干净——因为洗脚、洗衣都在渠中进行,而石槽专门给牲畜喝水和浇菜园用。新皈依的人站在石渠中,用这铜盆里洁净的水受洗。
耶稣先教导大家悔改与圣洗怎样洁净心灵的真理。男人们穿着白色长袍,戴着绣有经文的袖带和腰带。除了刚刚治好的七个人,还有另外八位犹太人接受了洗礼。他们一个一个和耶稣谈话,坦诚地告明自己的罪。耶稣温和地劝勉他们要珍惜蒙恩的时光,按照先知的精神去活出律法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做律法的奴隶;“律法本来是为服务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律法活的;它是你们获得恩宠的助手,不应该变成你们的枷锁。”
新受洗的人里,包括拿孙的兄弟和妹夫。至于他的老父亲,虽然一生虔诚,却是个固执的犹太人,一直不愿意听人谈受洗的事。拿孙多次尝试预备他的心,都没有结果;这一天,耶稣也亲自和他谈起这个题目。然而这位倔强的老人一点也不动摇,他耸耸肩、摇摇头,用各种勉强的理由为割礼辩护,坚持自己的传统。拿孙为父亲的固执担心得流下泪来,耶稣安慰他说:“你父亲年纪大了,心自然硬了些。但他一生虔敬,将来在别的时间、别的地方,光明一定会照亮他,他也要为自己的糊涂而流泪。”
耶稣祝福了洗礼用的水——其中加进了一些约但河的河水。仪式结束后,所有剩下的水都被小心地舀出来,恭敬地埋进地里。
洗礼进行的时候,耶稣曾走到教导处后面小山上一座可爱的果园。园中果树茂盛,凉棚幽静,三四十位蒙着薄纱的犹太妇女正安静地等候祂。她们一看见祂来,就深深地弯腰行礼。许多人心里充满忧虑和害怕,担心丈夫如果跟随耶稣远走,会丢下她们无人照顾,于是恳求耶稣不要允许丈夫离开。耶稣温和地回答:“要是你们的丈夫跟随我,你们也应该一起到巴勒斯坦。在那里,你们一定不会缺少生计。”祂为她们讲述从前圣妇们的榜样,解释这个时代的征兆:“现在不是贪图舒服的时候,因为时候到了,人应该主动去迎接快要来的天国,迎接新郎。”祂还谈到丢失的银钱、五个聪明和五个糊涂的童女。一些年轻妇女恳求耶稣劝诫丈夫,不要再去看望外邦少女——因为祂曾引用欧瑟亚先知的经文,严厉警告与异教徒犯罪的后果。然而这些年轻妇女多半是被嫉妒心折磨。耶稣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她们平时怎样对待丈夫。祂劝她们要温柔、谦卑、忍耐、顺从,也提醒她们千万不要说闲话、苛责抱怨。
安息日仪式结束后,耶稣在凯里尼亚的会堂做了最后的祝福,便与门徒们沿着最短的路,一路平静地回到了玛肋普。
1. 欧瑟亚1:1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