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耶稣快要到了,几位贤王便以最隆重的方式准备迎接:他们将树木弯结成带顶的廊道,搭起凯旋门,用鲜花、果实、各式饰物和挂毯细细装点。他们还专门派了七个人,身穿金线绣花的白袍,头戴插着金丝和高羽的头巾,前往牧人居住之地迎接耶稣,向他表达诚挚的欢迎。耶稣就当众教导起来,特别称赞那些心地虔诚、虽不认识真神却满怀敬仰的外邦人。
贤王所住之处美得说不清,倒更像一座让人心旷神怡的花园,而不单是帐棚之城。主帐活像一座宏伟的城堡,建在石基之上,分成好几层:下层是通透的栏杆,上层是各式房间,整座建筑四周都围着带顶的回廊,廊和廊之间有阶梯连着。相邻的帐殿以彩石铺就的小路连着,石上还刻着星辰、花卉之类的图案。这些小径干干净净,看着就舒服,两旁是草坪与花园,齐齐整整种着鲜花、桃金娘、矮月桂这类细叶灌木,夹杂着各类浆果和香草。城中央的草丘上立着一座又高又美的喷泉,好几股水柱向上喷涌,上方撑着带柱廊的顶棚,下面摆着长椅和别的座位。水花从中心向四周溅开。喷泉紧后面是一座带围廊的神殿,里头安放着各位贤王的墓穴,塞伊尔王也睡在这里。神殿三面有墙,一面敞开,其余各面有门通向墓室。它造型为四角金字塔状,顶部比较陡,外围有带栏杆的螺旋阶梯,顶端还装饰着镂空雕刻。
靠这边的帐屋是少年读书之处,靠那边则是少女学手艺的地方,与男子完全分开。女子的住区干脆设在城外,也和男性严格分开。整座城布置得雅致,收拾得美丽、清新而整洁,实在说不完。建筑风格简单而轻巧,抬眼就能看见绮丽的花园和让人歇脚的座位。我看见一个巨大的笼子——说它是个大屋子更贴切,里面从上到下挤满了飞鸟;还有匠人住的帐棚和草屋。我也见到畜栏和广阔的牧场,里头满是骆驼、驴子、毛发又细又软的大绵羊,以及那种头小角大、跟我们老家很不一样的牛。
这地方没有高山,只有缓缓起伏的矮丘,也就比异教坟冢高一点儿。山丘中埋着管子,专用来打井探金:如果钻头沾上金屑,就顺着山侧开矿挖掘,随后在矿边架起炉子熔化——他们不用木柴,而是用一种从地下挖出的褐色透明矿块来烧炉子。
门索本来以为来的只是耶稣的使者,但还是以迎接犹太君王的礼仪认真准备。他召集首领和司祭们商量,把迎接的细节都定下:备好礼袍与礼物,装饰道路。众人又欢喜又忙碌。门索骑着金鞍骆驼——身子两边驮着小箱,由二十位体面人陪同(其中几位曾去过白冷朝拜),前去迎接正与三位青年和七位使者一块儿走着的耶稣。路上,大家唱着那种庄严里头带着点儿哀婉的曲调,就跟当年前往白冷那晚路上他们所唱一个样。
门索是三王中年纪最大的,面色棕褐,头戴白色绒毛高圆帽,身穿金线绣花的白袍。仪仗队前那些飘扬的旗帜,瞧着就像一束束马尾,给拴在了高高的、头顶尖尖的旗杆上。队伍走在铺着草毯的小径上,苔藓长得又饱满又圆润,密密匝匝的,一簇一簇的,活像刚从地里钻出来的、成群结队的小蘑菇。最后来到一口井边,井上罩着枝叶巧妙编织的翠绿亭盖。门索在此下了骆驼等候主。七位使者中有一人抢先上前通报。骆驼所驮的箱子随即打开,取出金绣华袍、金杯金盘与水果碟子,一件件摆在井边铺开的毯子上。
年迈的门索由两位随从扶着,持袍人跟在后头,上前迎接耶稣,样子恭敬极了。他右手握一根装饰着金的长杖,杖头像个权杖。一见到耶稣,他心里如同当年在马槽前一样深受感动——他是三王中第一个跪拜的——这回再次向主拜伏于地。耶稣伸手扶起老人。门索赶紧命人献上礼物,主先接过,随后转交给门徒,最后又放回骆驼背上。耶稣收下华袍但没穿着,并婉拒了骆驼。
众人走进亭中。门索为耶稣献上清水(里面兑了瓶中小壶里的汁液)和碟中水果。他以孩子似的纯朴与谦卑,问起犹太君王的事——他还视耶稣为使者,但心里激动得说不出。随从们与青年们一聊,得知厄勒孟齐尔竟是当年留在白冷附近的三王随从之子(他是亚巴郎和刻突辣的后裔),一个个喜极而泣。
门索请耶稣骑上骆驼前往帐殿,耶稣执意不肯,与青年们步行走在最前头。约一小时后,众人来到一座大园——四周以白帐权当围墙,里面是门索的住所。入口的凯旋门下,一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女迎接主:两人一列拎着花篮,把花瓣撒在耶稣要走的路上。小径通向林荫大道,树梢交织成穹顶。少女们外披斗篷,内穿宽松白裤,脚蹬尖头鞋,头扎白带,手臂、胸前和颈间挂满花绒羽链。衣着很端庄,脸上没遮面纱。
林荫大道的尽头,一座小桥跨过清浅的壕沟,通向花园深处。桥前竖着雕饰精美的凯旋门。五位司祭身穿白袍(衣边绣着花,右臂垂下长带,头戴心形盾饰尖帽)上前迎主。其中两人手捧金香炉,正从舟形金器里洒着乳香。见到耶稣时,他们不让侍从帮提袍,而是自己将后摆挽起来系在身后。
耶稣坦然接受了这一切荣耀的礼节,正如他后来在圣枝主日进城时那样。
美丽的花园由好几条细流浇灌,彩石小径将花圃划成三角形。园中有一条林荫主道,同样以彩石嵌出图案,通向第二座带顶的桥。树木与灌木给修整成各种形状,有的像人像兽。外围挺立着高树,里面种着小巧植株,荫凉处这儿那儿设了休息的地方。
过了第二座桥,来到一片广阔的圆形广场中央,四周立着墙围了一圈。广场中央的土丘四面环水,丘上有一口井,井上盖着一座没墙的小殿,兽皮为顶,细柱支撑。整座小岛活脱是个可爱的小花园,正对面矗立着那座宏大的皇家帐幕。
耶稣走过第二座桥时,有青年吹着笛子、敲着鼓相迎。他们住在桥旁低矮的四角帐中,帐幕向左右伸出拱形的边。他们该是侍卫,腰间别着短剑,头戴插了羽的帽,身上挂满各样饰物,其中有一枚半月徽章,中间雕着脸容。队伍在井旁小岛前停住。国王下了骆驼,带耶稣和门徒到泉边。泉有好几圈喷口,以闪亮金属制成,拧开水阀,水花便四溅,顺着水渠流过绿篱,最后汇入周围溪流。泉边放着座位。门徒为耶稣洗脚,耶稣也洗了他们的脚。
那座带顶的帐廊跨过桥连接着泉池与广场另一端,直通门索和特奥切诺的帐殿。帐殿旁边矗立着四角金字塔形的圣殿,稍微低于帐殿,周围立着一圈柱廊,廊内就有已故诸王墓穴的入口。螺旋阶梯绕着殿身而上,直达装着格栅的塔顶。圣殿与泉岛之间,圣火常年燃在坑中,火坑上扣着一个金属圆顶盖,圆顶的顶上立着一个拿着小旗子的人物雕像。火焰颜色发白,火苗不高过坑口,司祭们常将从地底挖出的东西扔进火中。
国王的帐殿高高低低有好几层。最底层建在石基之上,为格栅结构,四面透空,可以望见里面种满了低矮的灌木——那是为瘫在床上的特奥切诺特意弄的一座室内小花园。带顶棚的阶梯和回廊从地面一圈圈绕上去,直通帐殿顶端。墙面上错落开着不对称的窗孔。帐顶竖着许多山形墙,上面飘着旌旗、画着星星和新月的图案。
在泉边歇了一会儿之后,众人便请耶稣由带顶的帐廊进入殿内,来到一座八角形的大厅。厅中央竖着一根柱子,周围是一层一层设置的小壁龛,专门摆放各种物品。墙上垂着彩色挂毯,上面绣着花卉和一群手持杯盏的孩童形象,地面则铺了厚实的地毯。耶稣请门索马上带祂见特奥切诺。特奥切诺住在格栅底层的小园旁,正躺在软榻上参加宴席。宴席上的菜肴做得极精致,盘中以细嫩的香草摆成小巧花园的模样,杯盏器皿全是纯金的。席间有一种别处没见过的水果:外皮金黄、表面多棱、个头硕大,顶端还顶着一簇叶冠。蜂巢蜜糖吃起来格外甜。耶稣只尝了少许面包与水果,接过金杯但一口没喝。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主与外邦人一同进食,也注意到祂在这里连着几天教导,却不怎么饮食。
席间耶稣继续施教,最后明白告诉众人:祂不是默西亚的使者,而就是默西亚本人。听了这话,大家哭着俯伏于地。门索尤其激动落泪,对主的敬爱之情再也按捺不住,怎么也想不通耶稣为何屈尊来此。耶稣告诉他们:祂为外邦人,也为犹太人而来,为所有信祂的人而来。他们急着问主是否该离开家乡,立刻随祂去加里肋亚,因为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耶稣回答:祂的国不属于这世界,若见祂被犹太人侮辱迫害,他们恐怕会失去信心。他们听不明白,问为何恶人享福而善人受苦。耶稣便解释:今世享福的人将来要算总账,今生其实就是补赎的时期。
贤王们对亚巴郎和达味的事迹知道一点儿。当耶稣提及这些先祖时,他们便取出古老的典籍来查阅,急着想弄明白是否与他们是一家。那书是折板式的,好像可以曲折展开的册页。这些外邦人心思如孩童般纯真,巴不得遵行主所吩咐的。他们知亚巴郎曾行割礼,就怯生生问主是否也该守这律法。耶稣答:如今已不需要,因他们已在心里割去了邪情,且将来要割得更彻底。他们又告诉耶稣,自己对默基瑟德及其饼酒之祭也听说过一些,并说他们也有类似的祭祀:奉献某种小叶子和一种青绿的液汁,献祭时念诵:“凡诚心吃我的,必得各样福气。”耶稣便告诉他们:默基瑟德的祭献,正是那至圣圣祭的影子,而祂自己就是那真正的祭品。就这样,这些外邦人虽还处于黑暗之中,却悄悄保存了许多真理的苗子。
在耶稣来临的那个前夜或后夜——我这会儿已记不准了——帐殿周围所有的道路都被照得一片通明。透明的光球高高挑在杆头,每个球上都顶着小小的冠冕,流银泻地,闪烁不息,恍若星辉垂落人间。




